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,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意识。7月2日上午9时,亚洲成人
“微观温情,宏观守护”团队志愿者们走进郑州晚晴养老院,开展了一场以“传递温暖,关爱夕阳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。
活动伊始,团队成员们用精心准备的歌声开启温暖篇章。旋律或悠扬、或激昂,回荡在养老院的空间里,老人们专注聆听,目光中满是欣慰。一首首经典老歌,唤起了老人们的美好回忆,现场氛围温馨而融洽。
随后,互动游戏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。手心手背游戏里,简单的动作传递着纯粹的快乐,老人与学生的笑声交织;“我说实物你拍手” 游戏中,老人积极回应,思维的敏捷与对互动的热忱,展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。这些游戏,不只是娱乐,更是搭建起代际沟通的桥梁。手心手背的简单互动、“我说实物你拍手”的趣味竞猜,这些看似孩童化的游戏,在养老院场景中被赋予了深刻意义。当学子们和老人并排而坐,看着皱纹里藏着故事的手与青春的手一同比出手心手背时,两代人的生命轨迹完成了一次微观交织。游戏中,80岁的王爷爷反应迅速,赢过了部分学生,他眼角的笑纹里藏着不服老的倔强;而当老人偶尔出错时,成员们故意 “放水” 的默契,又让竞争化作守护尊严的温柔。这些瞬间让学生们懂得:衰老不是生命的褪色,而是另一种形态的鲜活,游戏里的输赢,实则是代际间关于生命韧性的无声对话。
比起才艺与游戏,静静坐在老人身边听故事,更像一场心灵的照镜。张爷爷攥着学生的手,絮絮叨叨讲着年轻时在纺织厂的奋斗、养育子女的艰辛,成员们从这些家常里,触摸到一座城市的历史肌理,也照见了自己父母辈、祖辈的身影。这种陪伴,不是居高临下的 “施舍式关爱”,而是青年人以平等姿态,承接岁月传递的过程。成员们逐渐明白,养老院里的老人,既是需要关爱的群体,更是活着的 “历史书”,他们的生命体验,是课本外最生动的社会教材。
此次实践,也让学子们直面 “老龄化社会” 的现实命题。当看到养老院里部分老人眼神中的孤独,听到护工讲述老人子女的忙碌与无奈,青春的热忱开始转化为理性思考:我们该如何构建更有温度的养老生态?大学生的短期陪伴只是微光,如何让这种关怀常态化、社会化?这些问号,成为学子们走出养老院后仍在思索的课题,也让 “社会实践” 超越了一次公益活动的范畴,成为观察社会、反哺社会的起点。
当上午的活动结束,夕阳的光影已悄悄爬上养老院的窗棂。亚洲成人
的志愿者们带着一身温暖与思考离开,而那些与老人共处的时光,早已在青春的土壤里播下种子 —— 关于责任、关于理解、关于如何让 “尊老” 不再是口号,而是流淌在社会血管里的温度。这场实践,不仅是给老人的一次陪伴,更是给青年的一堂人生课,让 “桑榆未晚,青春可为” 的理念,在代际交融中愈发清晰而坚定。
(亚洲成人
文/刘佳 潘架秀 摄影/李梦涵 审校/曹启娥 审核/李国仓)
